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電視別史 誰殺了『娛樂新聞』(初稿)

誰殺了「娛樂新聞」

TVBS-G「娛樂新聞」1993/9/292007/4/13

2007.04.14中國時報的影劇版,影劇記者葉君遠為娛樂新聞的逝去寫了這樣的報導:

13歲娛樂新聞 吹熄燈號

「娛樂新聞」不僅是娛樂播報新聞節目的指標,更是創始老店。它的存在,造就了「陶主播」幕前地位,並培育出各項幕後新聞、後製、企宣等專業人才,……聽聞停播,莫不唏噓。「娛樂新聞」其實就象徵著演藝圈的景氣指標,景氣好的時候,同類型對手如雨後春筍冒出,……而當景氣下滑,唱片不賣、戲劇收視不佳,唱片公司、電視台不再有餘錢辦記者會與買時段廣告時,少了製作費的娛樂新聞,只能日見凋零。

「唏噓、凋零」影劇記者看到電視娛樂新聞停播,感受到娛樂新聞的沒落,難免感慨良多,何況這不是第一個消逝的娛樂新聞,可能也不是最後一個,2007年初,早在「娛樂新聞」停播前,東風衛視同類型的節目「東方流行風」也悄悄打烊,「娛樂@亞洲」也改成演藝人物專訪,更別說去年黯然停刊以影劇消息為主力的「民生報」,更早的「大成報」。目前還屹立有線電視台同質性的節目,三立都會台「完全娛樂」,早已轉型為三立旗下偶像藝人的綜藝型娛樂節目,前兩年因為主持群5566當紅,收視率還不錯,目前平均0.2的收視,約五萬收視人口,撐得很辛苦。八大綜合台「娛樂百分百」,一直以主持人魅力為訴求,娛樂新聞播報為輔,所以受害較輕微,早期大小S或現在羅志祥主持的時代,都維持不是最好,但相對最穩定的收視,目前平均還有0.5的收視率。

一號兇手:收視率

娛樂新聞一個個陣亡或另起爐灶,兇手之一當然是收視率,TVBS-G「娛樂新聞」停播時連平均0.1的收視率都沒有,這樣的情形已持續不只一年,不論如何換主播、改內容,觀眾就是不領情,不到0.1的收視率在電視圈的說法就是根本沒有收視率,要不是電視台礙於面子不願意輕易叫停,美其名用維繫與娛樂圈的關係,提供藝人宣傳的管道有助於其他業務專案的合作等等安慰劑,讓早就彌留的「娛樂新聞」又苟延殘喘了幾年。後來大成報、民生報停刊,東風衛視先悄悄停播,大家突然覺得不用再硬撐了,一個一個娛樂新聞就自然壽終正寢了。

「娛樂新聞」為什麼收視率會低到這麼難看,我個人不完全同意君遠景氣下滑,唱片不賣、戲劇收視不佳」的看法,景氣下滑更需要娛樂,唱片不賣紅的藝人還是不少、戲劇收視不是不佳而是從國語劇轉到本土劇或韓劇,收視率差當然是環境或結構改變,但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以下是我個人的觀察:

二號兇手:電視新聞台

日前金曲歌后張惠妹出新唱片,找了因為「超級星光大道」歌唱選秀節目,與楊宗緯PK而爆紅的蕭敬騰合唱一曲,新歌發表記者會我的同事到現場採訪,回來轉述現場的盛況,特別算了當天到場的攝影機,大大小小加起來有25台,所有有線新聞台或無線新聞部全員出動,再加上各路網路媒體和不知哪來的媒體,陣仗大的嚇人,記得有一次謝長廷開記者會,現場來了19台攝影機,自嘲很紅還特別被報導,比起當紅星光幫,簡直小巫見大巫,舉這個例子主要就是要凸顯「電視新聞台」是殺了「電視娛樂新聞」的主要兇手之一,台灣過多的新聞台,飢渴的追逐新聞,SNG現場連線讓所有「娛樂新聞」變舊聞,「娛樂新聞」當社會新聞作,藝人自殺或車禍身亡,有線新聞台如同國殤,全方位、多角度、大篇幅的專題製作,小小「娛樂新聞」怎麼拼得過大編制的新聞台整體作戰,戰死沙場只是遲早的事。還記得超級名模林志玲在大連落馬受傷的事件,當時在大陸跑這條新聞的記者都是跟著新黨主席郁慕明訪問中國,志玲一落馬全調度到大連,黨政記者改跑娛樂,新聞一樣好看只是遙控器都轉到了新聞台。

三號兇手:網路

網路是實體世界上最窮凶惡極的兇手,書報雜誌銷售下滑怪網路、百貨零售生意不好怪網購,電視收視率下降網路當然脫不了關係,更可恨的是,網路是個虛擬但鋪天蓋地的存在,你要找人對幹理論,不是找不到就是多到你不知道要找誰?

網路怎麼殺了「娛樂新聞」?說起來還挺複雜,這要從結構和特性說起,電視娛樂新聞通常是每天一小時,大約十幾到二十幾條新聞,有電影、電視、唱片、活動等不同的主題,報導大大小小藝人的動態,如果你只喜歡蔡依林不喜歡周杰倫,但可能你今天看了一小時的娛樂新聞,卻只看到侯佩岑(三人有三角關係),看完後心情一定很複雜,也許覺得浪費時間還不如打電動。如果放棄電視娛樂新聞改逛網路,情況就完全改變,用Google搜尋蔡依林,在0.23 秒內會出現576,000項符合蔡依林的查詢結果,每十項排一頁,瀏覽完頭幾頁,決定把國際歌友會、經紀公司天熹幫她開的部落格、歌迷在不同的入口網站、部落格、影音部落格裡開的站,一一加入我的最愛與設定RSS之後,可能已經搞了一夜東方也將白,然後從明天開始,每天就算只花一個小時,將每個我的「蔡依林」最愛即時更新的資訊掃一遍,不論是文字消息,影音新聞還是網友自拍,大概都不會遺漏,如果還擔心再加入幾個歌迷俱樂部,消息就會更靈通,請問誰還有空去看娛樂新聞,就算娛樂新聞跑個大獨家,也會有勤快的網友犧牲奉獻、辛苦上傳到網路,讓所有鄉民同好分享,這樣還不放棄電視娛樂新聞的人肯定是個電腦白癡。

四號兇手:全球化

全球化是僅次於網路排名第二號窮凶惡極的兇手,台北股市大跌一定是歐美股市拖累,禽流感八成從東南亞來,失業都怪產業外移,電視娛樂新聞之死,肯定跟全球化有關係,雖然這個假設是欲加之罪,但仔細研究起來,還真的是何患無詞。

全球化怎麼殺了電視娛樂新聞,是在默默、慢慢、無聲無息下,全球化讓台灣的娛樂事業相對越來越本土化,製作預算越來越低、作品越來越同質化,有能力的藝人放眼更大的市場,留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少,時間越少報導也就更少,娛樂新聞可拍攝的題材也就越少。全球化讓國際上好的娛樂產品打進台灣市場,好萊塢的電影、韓劇等等,這些產品通常在本國上映時曝光的新聞,透過網路早已四處傳遞,等到台灣上映時,電視娛樂新聞報導看起來就像是過時的宣傳而不是新聞,全球化和網路聯手下了最狠的一刀,讓電視娛樂新聞終於再見。

五號兇手:自殺

民生報停刊時,我的老闆曾說了一個故事,幾年前聯合報記者在美國洛杉磯,碰到周杰倫與白嘉莉兩個新聞二選一的抉擇時,回報台灣請編輯決定時,你覺得民生報系選了誰?如果你的答案是白嘉莉,你答對了但你也陣亡了。

娛樂新聞的特質:新聞永遠跟著大牌走,只是誰是大牌?現在當下的大牌?如果常常選錯大牌,就是慢性自殺,民生報選錯大牌,他的編輯策略一直沒改,延續發行量高峰期的作法,當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影劇版捉對廝殺時,就註定聯合、中時報系的影劇版走向不歸路,電視娛樂新聞未嘗不是,八大電視台的「娛樂百分百」另闢蹊徑所以沒死,雖然他已經不能稱為正統的娛樂新聞,但活下來最重要,正統不正統一點都不重要。

不同媒體給你不同的娛樂新聞

六月十六日舉行的第十八屆金曲獎為例:

平面媒體以金曲歌王歌后為主要報導重心,報紙頭版依慣例擺上兩人的大合照,其次是星光大道的明星穿著打扮,分兩個區塊,一組是穿得美受好評,一組是穿的失敗遭惡評,接著是其他有話題性的得獎人或頒獎人,以及晚會現場的表演節目等等,平面媒體記者因為實地在現場採訪,每一家報社都是出動數組記者分工合作,因為記者實地感受歌手在現場受歡迎的氣氛與程度,因此決定報導內容的重點與版面的大小,特別是星光大道,當天日本傑尼斯偶像團體手越增田和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幾乎是星光大道上的人氣王,這兩個團體走完星光大道,現場歌迷馬上少一半,果然第二天蘋果日報影劇版頭半版就被這兩個團體的照片和報導佔滿。

電子媒體主要依賴主辦單位提供的共同畫面,或側錄電視實況製作新聞,報導重心的決定都靠台內編輯的慣性思考,金曲歌王歌后是當然的報導重心外,以本次金曲獎為例,坐在台下的星光幫藝人反而是最重要的報導焦點,因為超級星光大道爆紅的楊宗緯,正因為謊報年齡偽造身份證影本,雖參加金曲獎卻不能上台表演也不能走星光大道,話題性十足,少數幾個坐在台下的鏡頭被新聞台一用再用,反觀平面媒體因為不能進到觀眾席,新聞特質表現不出所以較少著墨。還有一個報導重心也是新聞台的最愛:族群議題,就是林生祥拒領最佳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輯獎,符合新聞台炒作政治新聞的慣性。

至於網路媒體,特別是以影音網站imtv來看,imtv是這次官方合作的網路媒體,分頒獎典禮、後台花絮兩個影音部落格,將頒獎典禮片段、後台花絮、得獎人後台媒體連訪等內容上傳網路,從網友的點閱來看:

點閱率高低的大致排行趨勢為:蔡依林(本屆金曲歌后、開場表演)所有相關影片與星光幫是點閱率最高的,日韓藝人表演、頒獎、星光大道與後台次之,台星羅志祥與日星頒獎,台星張韶涵與日星頒獎再次之,點閱率就是歌手受歡迎的實證,前述這些內容起碼都有數萬人次的點閱率,再其次的就只剩下數千、數百或甚至還有十位、個位數,網友的點閱瀏覽率就是藝人的殘酷舞台,高下立判,唯一還能自我安慰的就是,希望在不上網的那一半人口裡還能混碗飯吃。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看到不同媒體不同的特性,傳統媒體還是編輯主導,我給你我要給你的,讀者或觀眾只能被動接受,要等到收視率或報紙銷售數量出爐,才能知道接受度,網路媒體則是使用者主動出擊,我只選我要看的,瀏覽率就像即時民調,反應受歡迎的程度,而且高者恆高、低者越低,落差很大,或許也有加乘的功效,當網友看到高點閱率的影片自然比低的更容易吸引使用者點閱。

網路志工社群初探 之4

肆,結論:

一,從OOPS與中文維基百科的比較,看NPO網站台灣原生與國際分支的差異。主要有三點不同:一個是創辦人的個人意志;一個是起始的內容(content);第三個是技術發展與其他資源配合。

創辦人個人意志部分,OOPS一直不能脫離維基百科早年的情況,維基百科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在一開始雖然扮演很重要的主導角色,但是當維基系統跟技術完備後,其實使用者的意志就會越彰顯,可是OOPS因為系統和技術不夠完備,使用者的意志就沒辦法彰顯,很多東西沒辦法下放出去,所以以維基百科來說,創辦人的個人意志已經無法左右整個系統,系統已經接近「自轉」形式的運作狀態,但OOPS則還在維基百科早期的運作狀態,如果創辦人經費不足彈盡糧絕,或創辦人熱情耗盡無以為繼,系統就會漸漸減速到停滯。

起始的內容(content)部分,OOPS一開始就有品質很高的內容,維基百科相對是從無到有,OOPS是一個以content內容為主的發展者,如果不是以content為主,不可能發展得了,但也因為一開始就有如此大量的內容佔據大量的資源分配,技術層面一直就無力處理好,而維基百科從無到有的內容跟技術平台一起成長兩不偏廢。此外OOPS一開始的內容就有一定的品質也形成某種進入障礙,使用者如果沒有辦法接受這些資料,也就沒辦法繼續參與,所以相對參與度也遠低於維基百科。

第三個是在技術上的發展,全球性的運用開放原始碼,讓維基百科擁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技術平台,甚至伺服器(儲存所有線上資料)都由美國母站提供,以中文維基百科來說,所有的線上資料都儲存在美國和德國的伺服器,所以使用者搜尋中文維基,事實上是透過網路連上千里外的美國和德國閱讀或編輯資料,這也是中文維基搜尋速度稍慢的主要原因,但伺服器和技術平台全由國際維基提供,中文維基才能不需花費一分錢而達到今天的規模,除了因為要辦實體活動,才會成立協會對外募款,有關捐助維基,使用信用卡全以美金捐助,匯款帳戶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歐洲的比利時,或使用類似PaypalMoneybooker也是美金捐款,捐款全由母站處理,維基百科雖然擁有253種語言的版本,但實際是一個所有資源由美國中央集權處理的網站。OOPS相較起來就辛苦多了,這也讓我們思考,網路強權或許更強過實體的國家,美國發展出的網路商業和非商業模式,幾乎只要在美國成功,就是全球成功,其他地區的成功,要發展到全球化的成功則是非常的困難,趨勢專家詹宏志曾對這個現象提出他的觀察:「美國成功的網站,一成功規模已是全球的一半,一半就是50%的佔有率。」點出了這個問題的重點。

二,維繫志工參與的要素,網路志工的特質:

俗話說:「為善不欲人知」,實體世界「匿名」行善,投射到網路更可以說是「匿人」行善,或許這也是網路志工之所以容易招募的原因,此外當一個網路志工,你只要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比起實體世界的志工參與似乎要容易得多,網路不付費、分享的精神,也都具備了NPO的特質。

榮譽感是維繫自發性志工最重要的誘因,以OOPS來說,榮譽感的體現是翻譯者的名字會永遠掛在翻譯的作品上,他們只接受具名報名,義工參與必須提供完整的個人資料,包括名字、學歷、專業背景、研究領域等等,而且資料也完全公開,但網站不會作查證的工作,因為沒有需要,判斷志工也沒有動機需要提供假資料,就算提供假資料也推斷是想要匿名。更何況連在實體世界找個工作或義務工作,提供的資歷證明都可能造假,聘僱的公司也不見得會去查證。但其實網路上更難造假,如果抄襲, Google一搜尋比對,抄襲很容易現形,做好翻譯工作是唯一的動機,完全無利可圖,除了榮譽感。


網路志工社群初探 之3

參, OOPS-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開放式課程計畫」

創作共享 天下為公

OOPS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我們的中文名稱叫做開放式課程計畫。簡單地說,這是在奇幻基金會(http://www.fantasy.tw)之下執行的一個計畫。我們希望能夠用開放原始碼的理想、精神、社群和技術來挑戰開放知識分享的這個新理念,讓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知識。

最初是以將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網頁中文化所架設的網站,現在發展納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猶他州立大學、塔夫斯大學等開放式課程,與哈佛進修學院遠距教育計畫」這也是一個靠網路志工、非商業、非營利的組織。

招募志工網頁

洋洋灑灑、詳詳盡盡、複複雜雜提出這個計畫需要的志工條件、如何參與,最重要的是如何自動自發的利用線上提供的編輯程式,參與開放式課程計畫的翻譯與編輯工作,因為是學術性工作,又是與MIT合作的計畫,前期翻譯編輯靠網路招募來的志工作業,後期的審定工作,則由基金會出面邀請國內相關領域的教授加入。

志工報導頁面裡有計畫執行長朱學恆的一段文字:

「你們是誰?

  說實話,我一直沒有辦法回答出來。因為,在這之中,認識我的和我認識的人大概不超過十分之一。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在彼此都不認識的狀況下參與這個計畫?這個答案或許很簡單,或許很複雜,但我沒辦法用幾句話來回答。

  這些義工在哪?他們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倫敦、劍橋、北京、武漢、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台北、高雄、新竹、東京、大阪、京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漢堡、諾丁瀚……他們可能就在你身邊,在你的公司上班。

  且容我用一句來自描繪諾曼地登陸的《Band of Brothers》影集中我很喜歡的話作為這段文章的結束,但這卻是眾多故事的開始。

I am not a hero, but I served with heroes
我不是英雄,但我和英雄一起並肩作戰。

引用以上的文字,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凝聚熱情,博感情兼換帖的召募工作,但這樣的工作都不靠面對面的實質接觸,而在網際網路虛擬跨國進行中:

首先大致介紹說明一下這個開放計畫的歷史背景,與中文版創辦人朱學恆的創辦經歷:

2001年朱學恆主動找上聯經出版社提出翻譯「魔戒」[10]的計畫,聯經在1998年曾出版過魔戒,當時銷售很差賣不到一千套,內部對再出版有疑慮,為了進一步說服聯經,朱學恆承諾重譯的「魔戒」如果賣不到一萬套,他一毛都不要,但如果賣超過他要抽版稅。當時出版界的慣例,只有作者才抽版稅,譯者通常都是一次賣斷。當時聯經覺得穩賺不賠就答應了,結果在「魔戒」電影[11]全球大賣的推波助瀾下,朱學恆靠翻譯魔戒賺到總共2700萬版稅。我當時在電視台製作新聞性節目,找了朱學恆來上節目因此認識,後來我服務的新聞台邀請他常態性幫忙製作網路與電玩相關的新聞,從此也算半個同事,當時他就表示2700萬版稅不應該他一人獨賺,這是廣大愛好奇幻小說讀者的集體貢獻,如果他一人獨享肯定會被同好唾棄,所以他決定最少把版稅的一半拿出來,當時的計畫是成立推廣奇幻文學的基金會, 於是成立「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基金會最主要的業務是每年主辦的奇幻文化藝術獎,競賽項目包括短片、奇幻小說、平面畫作、奇幻Cosplay同人誌等等,我因為是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還擔任了第一屆的短片和小說創作的評審義工(沒收任何車馬費),當時小說的評審召集人是小野,我們看了上百篇五萬字以上的創作,得獎的作品還得到城邦出版社的贊助發行。

朱學恆不以只推動奇幻文學為滿足,他有更大的計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2002年公佈了500門課程,非常清楚地告訴全世界的使用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只要遵守三個條件。第一個是非商業化,不能再轉賣。第二個就是分享,要把知識往下一個階段傳遞。最後一個就是註明出處。符合這三個條件,任何人與團體都可以使用他們公佈的所有知識。整個計畫預算高達2000萬美金,公佈的課程也持續增加中,翻譯出身的朱學恆看到這個計畫,覺得非常有意義,只是MIT開放課程在其他國家或語系,都是以學校或學校組成的聯盟,或是銀行團贊助推動,只有台灣是以NPO的方式來進行,朱學恆表示因為沒有別的選擇,自己也不是大學校長,在當時,連維基百科也還沒有形成氣候,他會選擇推動這個工作也沒有模仿效法的對象,然而就這麼在2004年初開始作了,到了年底12月舉辦記者會對外公佈發表時,就已經有相當的規模,當翻譯義工突破兩百人次後,就開始穩健的成長。

目前這個中文翻譯計畫常態維持的義工人數約2400位(因為朱學恆在接受訪問時使用「義工」,為忠於被訪者原意,故以下均使用義工),網站每天上線的使用者約7000-10000人,2005-2006年內就累計約有三百萬人次使用。義工大部分是負責翻譯,約佔所有義工的90%,其他的義工包括協助舉辦活動等相關工作,還有一些報紙的印刷,有些學校因為網路環境不佳,開放課程計畫就把課程內容印成報紙贊助他們,所以還有紙本印刷的版本。

2400名常態維持的翻譯義工,平均每個人投入約兩到三四個月的時間,網站系統的設計就是預期每個義工會留駐的時間,大約就是兩到三個月,朱學恆認為義工不可能專注在一個工作太長的時間,或許是一門課程翻譯大致需要的時間,或許是義工認養了某門課程,但在這個時間內工作沒有進度,檢查系統就大約以100天為一個時程,檢查翻譯者交稿了沒,如果沒交稿,就開放讓翻譯者自行決定要繼續參與,還是把機會轉給別的義工,這是自然形成的機制,因為必須維持系統成為活水,否則就會影響工作。

義工如何招募?朱學恆給了一個妙答:「自然來。」有的時候因為有宣傳活動,會明顯多一些人來參與,但也不具關鍵影響數量,大多數都是自動自發來參與,而且沒有太明顯的季節性,也一直維持一個固定的數量。義工的流動量非常大,每個月至少汰舊換新30%40%的數量,但總數量一直都會彌補,甚至有小幅成長,從20042月開站以來,一開始當然人數不多,後來慢慢成長到目前的流量,所有曾經參與翻譯義工的總量,可能約有三到五萬人。幾乎從開站以來常態不流動,一直持續參與的核心翻譯義工大約有一兩百名,相對比例非常少,他們之所以持續參與,是他們的個人特質,網站本身並沒有特別去維繫,這樣的人通常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把翻譯當成閒暇興趣,像有一位香港退休的高級公務員,因為退休了,就花很多心力在翻譯工作。義工來源最大的區域是中國大陸,因為人口數量比例的關係,所有華人義工共來自22個國家或地區,只有極少數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nature speaker是英語而非中文,現在也沒有了。朱學恆談到親身接觸約五百名義工的特質:「年輕、對社會懷抱理想性、熱情,是整個華文圈未來的希望,他們不只有能力,還對社會有回饋的心態」。

至於如何在虛擬的網路世界管理這為數不小的義工社群。一開始用非常鬆散的管理方式,完全靠義工自行來登錄、使用等等,直到2006年才建立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系統,也就是目前在運作的網路平台,其實這個平台並不是很好用,根據朱學恆的形容甚至可以說超難用,因為受限於經費與程式開發,然而在這樣的平台下,還是有這麼多的義工,不厭其煩的主動進入系統,登錄、認養課程、翻譯、上傳等等,其實真的很不容易。朱學恆再三強調他對義工的邏輯是,就像是接力賽跑,不奢求每個人能從頭跑到尾,但要確保的是:棒子能被下一個人接下去。

談到這裡就點出了中文網路原生的義工社群面臨的兩大困境,一個是系統程式的開發,一個是經費,特別是募款的困難。OOPS的網站程式開發完全沒辦法用義工,所謂的開放原始碼,與用義工的力量來開發程式,需要有一個KEY MAN帶領一個程式撰寫團隊,因為朱學恆個人的長處是內容開發,對開放原始碼等程式操作,因為無法完全掌握,所以程式開發的部分無法運用義工的力量。而且以台灣來講,網站內容靠義工力量的就已經很少了,更別說程式開發了,內容具規模的NPO網站除了中文版MIT開放課程與中文維基百科外,也幾乎是沒有,朱學恆的推斷可能是技術面的困難性、也可能是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使然。另外一個經費上的困難,捐款系統受限於台灣銀行對基金會的嚴格審查,OOPS目前無法作網路信用卡的捐款,申請了一年半也還是沒成功,目前還在持續申請中,主要的原因是台灣詐騙太猖獗,銀行對公司行號的申請限制較少,但對基金會的審查則非常嚴格。


[3]《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魔戒三部曲》)是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的史詩奇幻小說,是現代正統奇幻文學小說的開山鼻祖。

《魔戒》最初在公元1954年至1955年之間出版,是托爾金早期作品《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的續作,目前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

[4]最早的《魔戒》電影改編作品為《托爾金之魔戒》( J. R. R. Tolkien's The Lord of the Rings1978年),由動畫師羅弗·貝克西(Ralph Bakshi)執導,是一部動畫電影,該片原本預計分成二部曲推出(因此原始的標題為《魔戒第一部》(The Lord of the Rings Part 1))。第一部電影的故事範圍包含了《魔戒現身》和一部份的《雙城奇謀》。第二部作品《王者再臨》(1980年)是由藍金貝斯公司(Rankin-Bass)製作的電視動畫特別節目,他們也在1977年製作了類似的作品《哈比人》(The Hobbit)。第三次的改編電影則是由彼得·傑克森執導的《魔戒電影三部曲》,由新線影業(Newline Cinema)製作,三部作品分別為《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2001年)、《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2002年)以及《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年)。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是繼1997年的《鐵達尼號》後,第二部票房突破10億美元的電影,該片也和《鐵達尼號》一樣,共贏得11座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三部曲的電影成功的讓更多人認識了《魔戒》系列作品。

網路志工社群初探 之2

貳, 從維基年會說起:

中文維基百科為舉辦八月初的國際維基年會,自七月起,每個週末都舉辦志工訓練課程,我參與了第二週週日(715),與青輔會GYSD「青年志工基礎教育訓練」合辦的部分課程。這是行政院青輔會基北北區青年志工中心,針對16-30歲的青年志工,所準備的12小時基礎志工訓練課程,再加上三個月內需完成10小時的志工服務規定,每名參加學員需交保證金1000元,全程參與後退還保證金,活動課程費用為500元,中文維基百科提供志工參加青輔會的課程,一方面讓專業課程幫助訓練志工基本能力與瞭解志工倫理,一方面提供這樣一個可以獲得國家認證的機會,也算中文維基百科對志工參與年會付出的一個回饋。但可惜的是,有部分志工未全程參與或報名未到,以致讓中文維基百科損失部分報名費與保證金,這正印證了,課程一開始,講師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享,對志願服務常見的衝突,提出了六個主題[4],其中的第一與第二項:「不視大會規定、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實證了一個極佳的範例。

旁觀這個訓練課程,我有幾個澄清與發現,原來一廂情願的為,維基年會的志工來源應該就是維基百科的使用者或編輯者,經由網站知道維基年會而自動報名參與,結果完全不是,年會舉辦當天需要的現場志工,都是靠前面提到的數位文化協會,因為長期辦活動招募與維繫的志工們,提供中文維基百科需要,所以這些志工只是單純的青年志工,不一定是維基百科人[5]。此外,雖然200210月維基中文版在台灣上線,但直到今年初中文維基百科才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成立「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因成立未滿一年,所以今年國際年會還需要數位文化協會出面作為主辦單位,解決許多申請需要與合法招募志工的需要。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在美國國慶日當天74,被美國維基媒體基金會接納為官方認可的地方分會。還有一個發現,根據民國九十年一月二十日公佈施行的「志願服務法,對志願服務的定義如下:

  志願服務: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
        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
        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志願服務者 (以下簡稱志工) :對社會提出志願服務者。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運用志工之機關、機構、學校、法人或經政府立
         案團體。
     台灣是第二個通過志願服務法的國家,第一個是西班牙,但其實從法令訂定的定義來看,明顯針對實體志工與志願服務,反而對我這份期末報告裡關心報導的網路虛擬志工,沒有相關的規範,法雖立的新,但網路這塊領域沒有給予適度的規範與協助,也是不足。 

當天參與課程,我坐在中文維基百科的創始重要人物,被維基人尊稱為「台灣維基之母」的KJ身邊,問到她目前年會志工召募的情形,她回答因為年會是實體活動,也是中文維基百科第一次辦、國際維基第三次辦這樣的跨國活動,基礎是依以前辦活動的經驗與過往前兩屆國際維基年會舉辦know how的傳承維基網站均有紀錄),今年年會核心工作人員約六到十人,維基的特質就是維基網站這個平台,所有公開的資訊在平台上交流,台灣舉辦維基年會經驗的傳承就靠網站上前兩屆主辦的經驗,再加上實際解決在台灣主辦,因應解決本地發生的問題與困難。現場約80個學員參與課程,其中約三分之二是將擔任維基年會的志工,中場休息時有三個志工現場尋求KJ的協助,討論有關維基年會志工排班[7]的問題。




以上是2007維基年會志工網頁,一開始揭示的「基本注意事項與禮節」,以724晚上上線的紀錄顯示,1.集合時間、8.其他工作、9.申訴處理流程三個項目還沒有內容,事實上其他有內容的項目,內容也可能被增或刪,上圖右上方有個[edit]的字樣,跟每個維基百科網頁一樣,代表會員或被授權的會員可以點入網頁,進行編輯,百科網頁只要是會員,log in會員名稱與密碼,在有任何[edit][編輯]的地方點選入網頁,都可以進行編輯,維基年會志工網頁,應該有權限限制,我以一般會員身份登入,無法log in,但點選[edit]仍能進入編輯頁面,只是會顯示一排警告字樣:「Warning: You are not logged in. Your IP address will be recorded in this page's edit history.」由此可見,維基編輯平台的程式撰寫是一貫的,只要是可以編輯、增刪的內容,就一定會開放編輯頁面,但如何阻止惡意破壞,或許一排警告字樣,就能提醒人自重自愛,像我怕被紀錄IP後,從此受到公佈指責或封鎖之類的懲處,草草拷貝警告字樣後就迅速離開網頁,自然體會一種無形的自律,也是個人奇妙的體會,也或許就是每個維基人運用編輯權利時的感受吧,這樣一個網站能有機成長到今天的規模,許多一開始就建立的遊戲規則,與堅持不輕易改變的原則,剛好打動了千千萬萬的網民,就像我以中文維基百科和OOPS作為期末報告的寫作標的,前者我不論想問什麼,似乎都可以直接在維基網頁中找到答案,問KJ什麼問題好像都是多餘,最後竟然形成我自己搜尋網頁來寫報告的結果,我採訪的對象雖然是一個網站,但彷彿是在採訪一個有想法、能互動的實體,反而對OOPS,我就一定要採訪創辦人,才能知道網站的來龍去脈,也是一個奇妙的採訪經驗。

維基年會志工組織共分四個工作小組(場控組、媒體組、網路組、設備組),一個會場機動編組與影音記錄(網路直播研討會內容),提到網路直播,正好將我個人與中文維基百科打交道,爭取網路直播到合作不成的經驗,作為這次報告裡一個與虛擬社群打交道的實例。

因為前面提到的網誌青年運動會,imtv網路直播的成功合作,讓同是數位文化協會出面主辦的維基年會(一個協會與兩個活動的核心志工有數位重疊),跟我代表的imtv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雙方約定比照網誌青年運動會的合作模式作網路直播,對維基年會來說,專業的影音網站提供直播服務,讓他們不需分心在這項工作上,又能提供全球不能與會的網友最即時的年會實況,非常符合維基的精神與宗旨,對imtv來說,轉播工程雖浩大,瀏覽數量一定不敷成本,但參與維基年會轉播所代表的影響力,絕對大過實質回饋,以提供直播服務作為實質贊助維基年會,一個兩全其美、互蒙其利的合作協議在今年三、四月間,就達成了合作的意願。

沒想到到了六月間,維基年會的最大贊助商中華電信[8],對維基提出了網路獨家轉播研討會,排除其他網路競爭者分享的要求,可能跟中華電信今年開始的Xuite影音部落格新服務,將imtv視為競爭者,所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我要說的不是中華電信的作法,身為一個最大贊助商,提出排除競爭者是非常合理的,我要說的是這些維基核心幹部處理這個事件的作法,真的是非常「虛擬」,六月間我和其中一位核心幹部在MSN上閒聊天,他告訴我中華電信提出這樣的要求,在維基年會每隔週召開的籌備會議中,引起內部激烈的討論,一派不支持這種獨佔不具網路分享精神的要求,一派務實覺得應該接受,聽說最後因為不敵中華電信的壓力,做成不與其他網路媒體合作的決定,我因為不是循正式管道獲知這個消息,就向聯繫人提出中文維基百科應該給我一封e-mail告訴我代表的媒體imtv,因為某種理由無法繼續合作等等,好讓我向我代表的媒體回報,幾次提出要求,包括口頭和e-mail,就是沒有人回應我,就這樣虛擬結束了雙方的合作,我推想這違背了維基非營利、網路分享的基本精神的決議,可能真的讓維基人說不出口,所以用這樣迴避的方法來應對。因為另外一個合作不成的案子,他們在我一要求下就立刻回應,兩相對照差異非常大,可見非營利的分享網站碰到實體商業行為不得已的妥協,對這些志工們衝擊還是非常大。

說到開會,特別要介紹「Wikipedia:聚會」這個網頁

Jimbo維基創辦人)鼓勵維基人經常會面。維基人之間的聚會有助於互相之間感情的交流,甚至結為好友。此外,聚會也有助於維基社群的影響和大家的溝通。

這個網頁幫助維基人組織聚會,目錄包括如何組織聚會、三屆國際維基媒體會議(為維基狂)、中文維基年會、各地的定期聚會等等。我第一次參與台灣維基人台北定期聚會,就是我的朋友將網頁傳來給我,上面清楚標示會議時間、地點和交通資訊,我本來還懷疑就這樣闖去開會不是很沒禮貌,朋友說只要先上網加入會員,自我確定你是維基人,就大大方方去開會,有不少想要採訪中文維基百科的媒體,或單純只是想參與的維基人,就這麼出現在會議中了,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參與幾次會議後,也幫忙介紹一些對今年主辦維基年會或許有幫助的一些團體和個人,就這樣覺得自己也是維基人了呢!




[4] 其他四個:包括工作回報、捐贈物資、合作協定、角色混淆與授權。

[5]維基百科人Wikipedians),簡稱維基人,是為維基百科全書編寫條目的人。也有人說「維基百科編者」(Wikipedist)或「維基編者」是更恰當的稱呼…。然而,以「人」字結尾是有作為團隊或社群一員的意涵。因此從這個觀點看,維基百科人是指組成「維基百科社區」的人。中文維基百科人現已超過20萬(以註冊人數計算,英文則是300萬),且不包括眾多未註冊的匿名貢獻者。關於維基百科的更詳細統計資料,可以參見Wikipedia:統計。維基百科人的地域分佈情況見Wikipedia:維基人分佈圖

[6] 本名許瑜真的KJ :「KaurJmeb,簡稱KJ,維基編號:13878KaurJmeb是一個無法發音的字,事實上,它是來自我本名的嘸蝦米輸入法。是我慣用的ID,網友們因此稱呼我為「KJ」。住在台北時區。」部落格:KJ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日子


[7] 維基年會志工班表、分組工作內容、志工注意事項與禮節,全公布在網上。

[8]維基年會活動預算約需五、六百萬,中華電信是最大的贊助商,贊助兩百萬元,其他就靠志工幹部向相關政府單位與私人企業募款,國際維基只部分補助國際的花費。

網路志工社群初探 之1

網路志工社群初探

壹, 前言:

今年414日星期六在華山藝文中心,我因緣際會參與了一個網路部落客們自發性的活動「2007年第三屆網誌青年運動會-Taiwan Bloggers BOF」:這是一個由台灣部落客自發性舉辦的網路聚會,今年是第三屆,每年都有數百名部落客參與。活動由數位文化協會[1]執行承辦,該協會由台灣許多熱心的部落客合組而成,以公益為出發點,推動部落格在台灣的發展。活動上、下午舉辦多場研討會,議程包括blogweb2.0、數位產業與個人分眾文化、數位內容與出版,以及公益部落格等相關議題

我代表公司替服務的網站『imtv我視傳媒』,除了參與活動本身,也負責將主要議程作網路直播,並替活動開立官方影音部落格,將活動當天的影音紀錄上傳,供網友分享點閱。雖然當天直播的點閱率與影音部落格的瀏覽率數目並不高,但後續的影響力非常大,當週週末加入imtv網站成為會員的數目是平時的一倍,(30006000),imtv也成功打入一些部落客社群網站如HEMiDEMi黑米共享書籤,這些以往幾乎被youtube影音外掛瀏覽器壟斷的網站。會參加這樣的活動,又是另一個因緣際會,我的一個專長在搜尋引擎程式撰寫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好友,因為參加中文維基百科今年835日將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主辦的:「第三屆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 2007)」的相關籌備工作(以下簡稱維基年會),邀我參加他們每雙週在台北科技大學對面的伯朗咖啡[2]舉行的會議。參與會議後維基百科對我來說,開始從一個單純搜尋資料的線上資料庫,轉變為一個非常有趣與有機的社群組合,我除了偶而參與他們的會議,協助他們尋找相關的贊助,也透過這些維基人認識更多的部落客,而且對這個團體產生極大的觀察興趣,開始在實體與虛擬的世界中,默默觀察他們的組織與運作。

本文以上或以下寫到每一個維基相關的活動、名詞、程式、功能、規則,都用每一個註腳的連結網址清楚的呈現,點閱進去一目了然,一個NPO的網路組織為什麼能在短短的幾年內,成為全球十大網站中唯一的非商業組織,網站的平台功能,程式與技術的支援,讓維基百科呈現一個如星球「自轉」的功能(朱學恆[3]的形容)「創辦人的個人意志已經無法左右整個系統,系統已經接近『自轉』形式的運作狀態」。

根據Alexa web search網站2007/7/22的紀錄,wikipedia.org網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維基線上百科全書,全球排名第九,是前十名網站中唯一的非商業、非營利的組織,而且排名還在持續上升中,這在競爭激烈的網際網路中,真是一個異數。

Rank

Change

Web Site

1

(none)

yahoo.com

2

(none)

msn.com

3

(none)

google.com

4

(none)

youtube.com

5

1

live.com

6

1

myspace.com

7

(none)

baidu.com

8

(none)

orkut.com

9

2

wikipedia.org

10

1

qq.com

這篇期末報告,我想透過類似報導的方式,去探尋與瞭解一個我非常感興趣的網路志工社群,希望透過解析網站本身與採訪發起人或志工,將我探尋的主體,做一個初探的介紹。對我自己而言,希望透過這個歷程,深入瞭解這樣的社群運作的know how,對閱讀這篇報告的讀者而言,這樣的社群還相當新,研究也少,應該有一定提供資訊的功效。

目標鎖定主要兩個研究標的網站:中文維基百科、OOPSMIT開放課程中文翻譯計畫



[1] 成立宗旨:1. 推廣台灣數位文化相關活動。2. 促進國際數位環境合作。3. 減少社會數位落 差。4. 建議政府改善發展網路相關產業環境。這個協會裡的理監事,大多數都是台灣知名部落客,像史萊姆、工頭堅、凱洛、喬、KJ等等。

[2] 有部落格專文介紹,伯朗咖啡因為免費無線上網兼提供插座,幾乎成為帶筆電開會最好的約會場所,適合業務員作小型簡介的好選擇。

[3] 朱學恆:「魔戒」譯者,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MIT開放課程繁體中文版創始人。個人部落格:朱學恆的路西法地獄(他的英文名字叫lucifer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柏林-航班

九月計畫去柏林:

買了 lonely planet 的 Berlin city guide


去程日期2007/9/18 (星期二)

CI 061 台北 第一航廈 1823 : 15 法蘭克福 1906 : 50

回程日期2007/9/26 (星期三)

CI 062 法蘭克福 26日 11 : 20 台北 第一航廈 2706 : 25

最理想航班

出發在深夜(週二),白天照上班,回來在清晨,克服時差也還是要上班(週四)。往前一天沒班機。

只請四天假(+中秋連假),逗留約一整週,橫跨週末日,九月底柏林有國際藝術節,街頭會有裝置藝術展。


接下來要訂位,包括轉機到柏林,自辦簽證,訂旅館。

旅館考慮:
http://www.andechserhof.de/